7月5日至7日,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云特星光”实践团奔赴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团委杨崇方、公共基础教育学院饶晓雯和智能信息产业学院王玉周带队参加并指导实践,各学院团学骨干20人,通过“推普+助老+文旅”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出征启航,奔赴乡村一线
7月5日清晨,师生们满怀热忱,直奔石林五棵树村,开展“推普+助老”活动。他们耐心地教村民普通话基础用语,从日常问候到旅游服务常用语,逐字逐句纠正发音。同时,开展金融防诈宣讲、发放推普宣传册与反诈手册,在助力语言沟通升级的同时,守护村民财产安全。最后,学生们还调研了村庄历史发展、走访民族团结示范区,亲身感受乡村振兴中民族融合的生动图景。
红色赋能,激活文旅潜力
次日,实践团登上圭山,开启红色教育与文旅调研之行。从调研“一支人民的军队”发展史,到聆听朱家璧将军事迹,再到瞻仰革命纪念场所,红色基因在沉浸式学习中深植人心。在攀登圭山体验游击小道时,成员们还实地调研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同步开展了“无痕山林”环保行动,清理步道垃圾,以实际行动守护生态底色。
下午,团队转战矣美堵村。聚焦民族特色文旅产业,通过村民访谈、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彝族文化传承保护现状,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针对民宿服务提质需求,志愿者们开展“手语+礼仪”培训,将专业技能融入乡村服务场景,助力提升旅游接待标准化水平,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专业活力。
语教融合,厚植文化根基
活动最后一日,实践团走进石林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开展语言文化赋能行动。国歌手语教学传递家国情怀,经典诵读写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日常手语教学则搭建起沟通新桥梁。一系列语言实践,既推动了普通话与手语技能的普及,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云特星光”实践团聚焦乡村振兴与语言文字事业协同发展,以“推普”为重要抓手,依托学校专业资源,将语言服务、红色教育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在推动民族地区语言交流便利化、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同时,锤炼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为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了有效路径,彰显了青年群体投身国家战略、担当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为后续持续开展此类实践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