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至2日,“第四届中国—东盟特殊教育学术交流大会暨孤独症教育康复专题学术会议”在南宁举办。大会以“科技赋能特教发展,协同共护孤独症群体”为核心导向,以“全生涯服务 全方位关爱 ”为主题,为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孤独症康复事业协同推进搭建了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国的特殊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康复机构代表、一线教师及研究者约300人参会。我校3位教师参加学术交流。
本次大会深入探讨社会性教育、医康教融合、AI赋能等前沿议题,设置1场主会场主旨报告与5场分会场论坛,聚焦特殊教育政策改革、孤独症教育康复创新、科技助残应用、孤独症社会性教育本土化创新四大核心领域,30余位国内外专家带来高水平分享。
中国特殊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丁勇教授以《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对策——关于“十五五” 我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及建议》为题,提出“构建普特融合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建议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共同应对孤独症带来的挑战等;越南中央师范学院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主任黎氏翠恒博士分享了越南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学校-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为区域融合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孤独症康复领域,北大六院贾美香教授结合30年临床经验,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家庭机构社会多元化保障体系”,强调早期干预与长期支持的重要性;香港教育大学冼权锋教授展示了“社交机器人在孤独症学生社交沟通训练中的应用成果”;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专家则介绍了脑成像技术在孤独症神经反馈训练中的突破,为精准康复提供技术路径。
会议期间,我校参会人员积极与主办方、参加的东南亚各高校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并互留联系方式,进一步协商探讨职教出海合作事宜。

参加本次会议,不仅为学院与东盟各国搭建了特殊教育领域深度对话的桥梁,更为“职教出海”注入新动能。会后,学院将依托在特殊教育职教培养、康复技术研发领域积累的本土实践经验,精准对接东盟各国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需求,将云南在特殊儿童评估、康复教学中的经验转化为合作共识,为区域协作落地云南奠定基础。同时,持续发挥纽带作用,推动特殊教育评估工具本土化适配、康复课程标准化输出等项目落地,联合东盟院校开展师生互访、联合教研和留学生项目,助力构建“政府引导、院校联动、产学研融合”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及普惠包容的合作生态贡献云南力量。



